众所周知,中国是茶叶的种植大国、生产大国,食用大国。中国茶有六大茶系之分,分别为绿茶、乌龙茶(青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其中黑茶是中国的特有茶类,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安徽等地,其中尤以安化黑茶闻名,安化黑茶见证与影响了中华民族千年发展,悠久历史引人探寻。
西汉——安化黑茶可考证之始
1972—1974年,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有"一笥"竹简,经考证即茶一箱,箱内黑色颗粒状实物用显微镜切片被确认为是茶。专家考证为安化黑茶。 按史书记载,目前安化黑茶历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唐代的"渠江薄片"。那么,如果马王堆汉墓里的茶叶来自安化,安化黑茶的历史则至少可再前推900年,达到2300年。
唐代——安化黑茶被载入史册
据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唐朝时,安化所产渠江薄片,已远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这证明在唐代湖南安化已有"渠江薄片"生产,在当地有些名气,而这种茶色泽为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泽,说明当时就有黑茶生产。
宋朝——安化设博易场
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安化建县后,朝廷在资水北岸建立博易场(即茶市),用米、盐、布、帛交换 (专卖)安化茶叶。当时以“渠江薄片”为代表的安化蒸青饼茶,还不是现代黑茶,但是,安化茶叶凭借天然的优厚条件,随历史进程而逐渐发展起来。宋代熊蕃在《宣和北苑贡录》中,列举的当时全国的几种贡茶中就有安化"芙蓉仙茶"。当时朝廷对安化的评价:唯茶甲诸州县。
元朝——成吉思汗治军法宝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靠三大法宝:一是骑兵威力,二是领导者超凡,三是有克服水土不服的法宝。第三大法宝,就是来自长江南面,雪峰山的一种神秘食物。在当时是军事机密。后来,在元朝有关民间书籍里解密了,人们才恍然大悟,轻轻一笑:不过是茶叶而已——来自益阳的“阳团茶”,这个在唐朝就闻名于世的南方嘉树之叶。
有茶叶专家,一直不解元朝不重视产茶,不重视茶贸易的原因。其实就两个:一是元朝不需要找西北民族要马。(宋朝为了征茶换马,有过军队进安化收茶的记载。)二是不想茶叶被西北民族利用。在元代,茶叶的记载很少。1278年,元朝仿宋朝的茶马司,设立茶提举司,加强茶叶管理,主要是提高茶税,生产与贸易受到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其中的原因,就是元朝怕茶叶成为外族的征战军用物资。因此,元代官方书籍里,有茶叶记载的,只有医书。
明朝——安化黑茶遭钦点成为“官茶”
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间,钦点安化每年交22斤"安化芽茶"为贡茶。明朝万历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侨为湖南茶叶在奏本中打架,一个要求朝廷颁令禁运,免妨茶法马政;另一个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经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自后销西北的引茶,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至此,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
清朝——安化黑茶大兴于世
安化黑茶被定为官茶后,茶业空前兴旺。在小淹至东坪不到百里资江的两岸,有茶叶专业镇8个,茶号300多家,茶工十万。制茶季节,晋商,陕商,徽商,广州,汉口,兰州等客商齐据安化,打造了500年"茶市斯为盛,两岸人烟稠"的茶业历史奇观。
道光元年(1820年),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受托行栈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0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称为“千两茶”。
1937—2006年——安化黑茶涅槃开启新纪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于运输受阻,安化黑茶产制受到影响。 1939年5月,留学日本的大学士彭先泽先生在国民政府支持下,回到安化家乡,开创了安化黑茶产制的新纪元,试压安化黑茶砖成功,正式组建成立湖南省砖茶厂。新中国成立后的安化黑茶产业,得到了全面的规范化发展,实行统购统调,保障各少数民族茶叶供应,产品主销国内七省(自治区)。
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安化砖茶厂开始试制茯砖茶, 从泾阳雇请技工三名,并取泾阳水来安化开始试制,同时由武汉大学生物系赵教授来厂指导,进行近一个月的研究,主要对水热处理,加茶汁、干湿调剂火温等诸工艺的控制,于1953年获得成功,从此,“茯砖”移地筑制的历史得以改学。1958年,黑茶砖机制工艺压制茯砖又获成功,自此结束了几百年手工筑制茯砖的历史。
2007年——至今:安化黑茶走得到内地市场的热捧
从2007年开始,内敛千年的安化黑茶凭借其独特的保健功效和其蕴含的岁月大美之力逐渐得到了广大内地消费者的认可。从上海世博会到广州亚运会,到处都开始看到安化黑茶的身影,其行业规模每年翻倍增长,安化黑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