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金融是相对宽泛的概念,文化金融合作的高级形式是“文化产业金融”。在当前阶段,文化金融合作尚未成熟,以产业金融思维考量文化金融合作与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文化金融特性由什么决定?随着文化金融合作的深入,文化产业金融具备哪些特征?以产业金融理论为框架分析和推动文化金融视野的发展将成为一种新视角。
政府的政策性干预力度强大
当一个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产业不仅要满足资金融通的需求,还要满足信用管理、风险转移、资源配置、价格信号、股权增值等多层次规模性需求。当金融和产业的合作逐渐深入,尤其是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在这一市场高度融合,金融具有极强的产业特性时,产业金融开始形成。
产业金融是一个系统,虽然各类产业金融特点不同,但其基本特征是:政府对某一产业的金融政策和制度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干预力度较大;在该系统中,金融和产业之间呈现双向互动关系;除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交易所外,具有产业特色的金融机构如投资控股公司、企业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共存,以良好的运营模式服务于产业发展;各类资本以不同方式充分参与资本市场,产业银团、财团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企业的主体性作用明显。
文化产业特性决定文化金融特性
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已超过2万亿元,根据增长趋势,未来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将超过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随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趋重要,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在文化金融中的角色和着力点都将发生变化。
金融要在文化产业发展和创新中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金融。产融对接、版权评估与交易、资源产业化、产品设计和互联网金融机制等,只有在产业金融系统中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和固化。未来5到10年,我国的文化产业金融将以产业金融为主题。
文化产业金融的特殊性源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包括文化产品再生产过程与传统产业不同;文化产业轻实物资产,知识产权是最重要的资产;文化产业很多产品具有金融特性(如艺术品);文化产业分类繁杂,十大行业的共性较弱,因而文化产业金融业需要分门别类对待,如电影行业、艺术品行业等具有鲜明的产业特征,都有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
根据这些特性,一个完善的文化产业金融运行体系,就是紧紧围绕文化产业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各个文化再生产环节形成的独立运行系统,这一系统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于:制度供给是否具有系统性,制度环境是否有利于产业发展;产业内的各类资本能否高度参与产业金融;金融服务是否形成链性覆盖;是否生成独特的金融生态与文化。
文化产业金融的五大特征
文化产业金融的发展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有执行性较强的顶层设计和产业金融制度,形成立足于产业的制度环境。制度供给形成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对体系中各主体具有强制、指导、引导等作用。除了现有政策与制度,文化金融还应形成文化产业保险、文化产业信托等各个细分领域的专门政策和制度设计。尤其是推动知识产业制度和各层级机制的形成是文化产业制度供给的重中之重。当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价值评估和交易体系完备,文化产业无形资产和产品本身的金融价值超过实物资产的金融价值时,文化产业金融生存方式才能真正形成。
第二,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充分融合,并形成立足于产业的产业组织体系。政府不能代替市场,要形成完善的产业金融运行体系,还必须依靠市场和组织的力量。产业金融的形成,需要产业资本通过参股、持股、控股等方式对产业金融进行内在融合。产业资本通过投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活动,降低和防范各种贷款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运行。产业资本的这种趋势,慢慢催生一种通行的融资解决方案,形成一种产融结合模式。
第三,形成以资产为中心的、覆盖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体系。金融与资本市场能够提供各种功能服务,资本不仅要关注产业链,同时要关注供应链和价值链,使得各个节点的融资、信用、风险、价格、增值的各种金融需要得到满足,金融服务产品通过传统手段和现代互联网手段(如在线供应链金融)贯通,并形成一个运作规范的系统,这就是“链性覆盖”。
第四,形成特有的产业金融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并具有创新的金融工具和以产品为特点的金融生存方式。在良性的产业金融生态中,政府推动的各类金融专门部门或专业机构和民间文化金融机构共存,并形成良性运作环境;产业资本具有良好的市场响应动力和创新动力,对文化产业投融资具有足够的信心;文化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金融能力,具有专业的金融人才队伍;各类咨询、中介、标准化评价等金融服务衍生业态产生;文化产业不依赖外部资本进行自我生成的金融产品,如融资担保产品设计,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等。
第五,形成以内容生产为中心的产业金融形态。文化产业金融的产业特性主要会体现在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内容生产行业中,形成以内容生产为中心的产业金融形态。而其他行业如文化用品、装备制造则与其他产业金融趋同,这类文化产业业态的投融资与文化内容生产本身无关,不具备文化产业金融的典型性。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