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国家发改委缘何“操心”文化改革发展?
国家发改委缘何“操心”文化改革发展?
2016-03-17     阅读字体大小: [中] [大]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连续公布了2016年文化改革发展的任务、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工作安排。国家发改委如此密集、高调发布文化产业相关的内容,实属少见;同时囊括文化、旅游、体育等多领域,发改委俨然有“大部”统筹文化改革发展的风范。

     国家发改委缘何如此“操心”文化改革发展?这其中有何信号和深意?首先,从经济大环境上看,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直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希望在这个调整的“阵痛期”能有“新动能”异军突起,总理的报告中特别指出了在经济结构转型中能承担重任的几个行业,其中文化体育消费、大众旅游都赫然在列。

     这表明,文化、旅游、体育不再只是某个部门管的小事,而要纳入到经济结构转型的全局中;文化改革发展不能再是“小部门”思维,而要有“大格局”胸怀;文化也不再仅仅是吹拉弹唱和游山玩水,而要把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作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发力点,“十三五”文化产业还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当然,经济“新动能”和“新支柱”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悉心培育,需要创新体制机制,作为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国家发改委必然要把握大势、有所动作,不再对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置之不理”,也不能让文化改革发展“孤悬”于国民经济体系外。从200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始,就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研究文化产业,形成新的促进政策,如今发改委“高调”统筹文化改革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国家发改委来“操心”文化改革发展,是一件好事,通过创新、协调、开放、共享,来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来增强文化改革发展的合力。能按经济规律来解决文化产业中的许多问题,要计算投入产出、要衡量传播效果、要考虑有效需求,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同时,文化体制改革改到深处的“硬骨头”是体制机制障碍,也能借助新的力量和思维,形成倒逼机制,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也许有人担心由发改委这样的宏观经济部门来“操心”文化改革发展,在文化领域会多些经济思维,就会沾染“铜臭”、钻进“钱眼”。那么,如何看待这种担忧?

      应该视情况来看,对症下药才不会贻误“病情”。当前,在一些文化产业领域确实存在唯票房、唯收视率、唯发行量、唯点击率的“四唯”现象,仔细分析,这主要存在于一些资本渗透比较快的领域,资本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急于让文化成为“摇钱树”,不尊重文化的精神属性,这是必须要严肃应对和重拳管理的,不能让这些现象成为“法外空间”,毒害精神、拉低审美、影响风气。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经过上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后,一些国有文化企业还并未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依然还是机关单位的结构,还是“等靠要”的作风,其问题不是“铜臭”气太重而是根本就没从市场上摸过“铜钱”,其经济运行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十分低下,依然还靠财政资金生存;更有甚者以“社会责任”和“文化追求”为借口,拒绝市场,固步自封,自娱自乐,不思进取,不能生产出让群众满意的精神文化产品,根本没有履行一个文化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更谈不上“影响力”和“竞争力”。于是,一个更让人忧心的情况出现了:近两年来,民营文化企业并购重组风起云涌,民营大型文化企业越来越有实力,而一些资源好的国有文化企业却裹足不前,没有用好多年来积累的版权资源,也没能有效抓住新一轮互联网发展的机遇,差距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来理顺经营管理,按经济思维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国家发改委作为宏观经济主管部门,多年来协调资金、统筹大项目,组织其他经济部门十分有权威,特别是这些年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促进科技创新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样,由发改委来“操心”文化改革发展,就能跳出原有思维的定势,把行之有效的经济理念和管理经验用于文化产业,能有利于做好顶层设计、培育骨干企业、营造普惠环境,进一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此外,在发改委的统筹下,文化产业也要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当然,由国家发改委来“操心”文化改革发展,还要做好平衡工作,防止“唯经济论”,毕竟文化产业有其特殊性,要坚持文化例外,要由宣传部门主导和把关,要形成合理的文化企业的评价机制-----鼓励社会效益优先,既要有经济指标,也还要有文化价值,更要有群众的口碑。作为强势的宏观协调部门,发改委要尊重文化部门多年来对文化的研究和认识,要认可文化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付出和贡献,多实地调研、多听一线文化企业的声音、多考虑基层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尤其在文化部门难以协调的财政、税务、土地等部门上多做工作,让前期的文化经济政策能落实落细,也让新的文化经济政策更精准、更有效,为广大文化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因此,政府部门“操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大环境,而广大文化企业是发展的细胞,要练内功,做好“小环境”,唯有埋头苦干,以实际业绩和效果融入国民经济中,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堪当重任,在促进全面小康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文化产业界人士不能再怀疑、也不能再徘徊,更不能满是抱怨,要看清大势,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关键文化企业怎样做,怎样良性发展,能否把眼光盯住群众的需求和市场的发展,生产出优质的文化产品,叫好又叫座,既传播精神文化,让群众满意,又获得收益,实现新的发展。